痰阙是什么病

苏子中药药效-苏子治疗癫痫

是中医认为的阙证的一种类型是痰阙,也是现代医学通常认为癫痫病.

厥证

厥的含义有多种,有指发病形式,“忽为眩仆脱绝”,“突然昏运,不省人事”;有指病理机制,“厥者,尽也”,“厥者,逆也”,言其气血败乱,或气机上逆;有指临床表现,四肢逆冷、手足不温者。就本证而言,主要是指前两者。厥证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尤其以精神情志因素为明显诱因而发作者,如情绪紧张、恐惧、疼痛等,时有发生。对于本证患者,应采取综合应急措施,运用多途径、多渠道的救治手段,以满足临床治疗上的需要。

厥证病状

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又称暴厥、尸厥等。发病后多可在短期内神志苏醒,重者也可一厥不复。常因导致阴阳失调,气机,气血运行失常,气血上逆,挟痰挟食,使清窍闭塞;或气血虚亏、精明失养而引起。在诸多病因中,以精神因素较为多见。临证时有虚实之分:①虚厥。证见面白口张,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脉沉微细。属气虚者当用回阳四味饮加味以补气回阳;属血虚者用人参养营汤补养气血。②实厥。证见呼吸气粗,肢体强直,牙关紧闭,脉沉实或沉伏。其中因情志刺激而发病者为气厥,治以顺气开郁,方用五磨饮子加味。因暴怒等气血并逆于上,兼见面赤唇紫,舌红脉弦者为血厥,治宜活血开郁,方用通瘀煎。如痰湿素盛之人,因 厥证暴怒而致厥;兼见喉中痰鸣,苔腻脉滑者为痰厥,治宜行气豁痰,方用导痰汤。因暴饮过食而致厥者为食厥,兼见脘腹胀满,苔厚脉滑,治宜和中开郁,方用保和丸加减。因感受暑邪而发病者为暑厥,兼见面红身热,舌干脉洪数,用清暑益气汤以解暑益气。

厥证,多有明显的诱因。临床不难辨识。对厥证的急期应根据虚实分别用参附汤灌救和搐鼻散取嚏,苏醒后再用汤药调治。

厥证还当与中风、痫证相鉴别,中风,昏迷时间长,多有后遗症。痫证,反复发作,症状相似,口吐涎沫,肢体抽搐等,诱因不明显。

历史记载

《内经》论厥甚多,含义、范围广泛,有以暴为厥,有以四末逆冷为厥,有以气血逆乱病机为厥,有以病情严重为厥。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类表现:一种是指突然昏倒,不知人事,如《素问?大奇论》说:“暴厥者,不知与人言。”;另一种是指肢体和手足逆冷,如《素问?厥论》说:“寒厥之为寒热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后世医家多在此基础上各有发挥和深化,主要是两种学术观点,一是《伤寒论》《金匮要略》论厥,继承《内经》中手足逆冷为厥的论点,而且重在感受外邪而发厥。此类厥证在伤寒、温病学中均有大量深入的研究,属于外感病中的发厥,对于由外邪而致厥者有重要临床指导价值。一是论内伤杂病的发厥,指突然发生神志改变的临床表现。自隋唐以降,历代医家多有论述。《诸病源候论》对尸厥的表现进行描述,“其状如,犹微有息而不恒,脉尚动而形无知也”。并探讨其病机是“阴阳离居,营卫不通,真气厥乱,客邪乘之”。宋《卫生宝鉴?厥逆》初步提出内伤杂病与外感病的厥之不同点。至明代《医学入门?外感寒暑》首先明确区分外感发厥与内伤杂病厥证。

《景岳全书?厥逆》总结明代以前对厥证的认识,提出以虚实论治厥证,切中临床。此后医家对厥证的理论不断充实、完善和系统化,提出了气、血、痰、食、暑、尸、酒、蛔等厥,并以此作为辨证的重要依据,指导临床治疗。

病因病机

情志因素主要是指恼怒惊骇恐吓的情志变动,精神刺激是厥证的主要病因。在通常情况下,情志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一部分,然而突遇剧烈的情志变动,超过了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引起脏腑的功能失调而发病。“怒则气上”、“惊则气乱”、“恐则气下”等即可致气逆上冲或清阳不升,而清窍失灵发生昏仆致厥。

体质因素这是厥证的病因之一。体质指人的素质而言,是个体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机能与结构上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往往决定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平素气血阳阴亏虚 厥证,陡遇巨大精神刺激,遂致气血逆乱,脑海失养,发为厥证。 亡血失津,气随血脱,阳随阴脱。饮食不节,聚湿生痰,痰浊阻滞,气机不畅,清阳被阻。

厥证的病机主要是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运行失常,正如《景岳全书?厥逆》所说:“厥者尽也,逆者乱也,即气血败乱之谓也”。所谓气机逆乱是指气上逆而不顺。情志变动最易影响气机运行,轻则气郁,重则气逆,逆而不顺则气厥。气盛有余之人,骤遇恼怒惊骇,气机上冲逆乱,清窍壅塞而昏倒为厥;素来元气虚弱之人,徒遇恐吓,清阳不升,神明失养而昏仆发厥。

升降失调是指气机紊乱的病理变化。气的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由于情志、痰食、外邪而致气的运行逆乱,或痰随气升而成痰厥;或食滞中焦,胃失和降,脾不升清而致食厥;或暑热郁逆,上犯神明而致暑厥。气为阳,血为阴,气与血有阴阳相随,互为资生,互为依存的关系,气血的病变也是互相影响的。素有肝阳偏亢,又暴怒伤肝,肝气上逆,肝阳上亢,血随气升,气血逆乱于上,发为血厥;同样,大量失血,血脱气无以附,气血不能上达清窍而昏不知人,发为血厥。

诊断要点

患者在发病之前,常有先兆症状,如头晕、视力模糊、面色苍白、出汗等,而后突然发生昏仆,不知人事,呈一时性,“移时苏醒”,发病时常伴有恶心、汗出,或伴有四肢逆冷,醒后感头晕、疲乏、口干,但无失语、瘫痪等后遗症,缓解时和常人一样。 应了解既往有无类似病证发生。发病前有明显的情志变动、精神刺激之因素,或有大失血病史,或有暴饮暴食史,或有素体痰盛宿疾。注意询问发作时的体位、持续时间以及厥之前后的表现。

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心电图、颅脑CT、MRI等检查有助于诊断。血压,血糖

治疗原则

厥证乃急危之候,当及时救治为要,醒神回厥是主要的治疗原则。实证:开窍、化痰、辟秽而醒神。开窍法适用于邪实窍闭之神昏证,以辛香走窜的药物为主,具有通关开窍的作用,如搐鼻散取嚏,后用苏合香丸。主要是通过开泄痰浊闭阻,温通辟秽化浊,宣窍通利气机而达到苏醒神志的目的。在使用剂型上应选择丸、散、气雾、含化以及注射之类的药物,宜吞服、鼻饲、注射,不宜加热煎服。针灸抢救厥证简便有效,常用针刺的穴位有人中、内关、十宣等,灸法的穴位有百会、神阙、关元、气海等。本法系急救治标之法,苏醒后应按病情辨证治疗。

虚证:益气、回阳、救逆而醒神。适用于元气亏虚、气随血脱、精竭气脱之神昏证。主要是通过补益元气,回阳救逆而提高气的统摄能力。对于失血过急过多者,还应配合止血、输血,以挽其危。由于气血亏虚,故不可妄用辛香开窍之品。

厥证治疗的辨证论治

痰厥

证见 突然昏厥,喉有痰声,或呕吐涎沫,呼吸气粗。舌苔白腻,脉沉滑。

治法 行气豁痰。

方药

1.主方导痰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法半夏12克,南星10克,枳实9克,陈皮6克,茯苓12克,苏子12克,白芥子10克,郁金12克,石菖蒲10克。水煎服。

若痰湿化热者,加黄芩12克、瓜蒌仁10克、栀子10克、竹茹12克。

2.单方验方痰厥汤(印会河验方)

处方:川乌头、生附子各3克,干南星4.5克,广木香3克,石菖蒲6克,灯心草3扎,朱砂0.3克(冲服)。水煎分2次服。适用于寒痰厥逆型。

预防及调摄

病人昏厥发作跌倒时,应让其平卧,迅速解开衣领,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痰多时,应吸痰,以免痰液阻塞,气道不利。当患者开始清醒时,不要急于坐起,更不要站起,应再平卧几分钟,然后徐徐坐起,以免昏厥再发。 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有四肢厥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其病因多由七情内伤、外邪侵袭、亡血失津、饮食劳倦等引起气机逆乱,阴阳气不相顺接所致。临床上有气、血、痰、食、暑等厥之分。治疗以醒神回厥为总的治疗原则,但厥醒之后应注意调理善后,治疗原有病证。气厥、血厥尤宜详辨虚实,而二者之实证又有相似之处,如形体壮实,引发,发作时均见卒然昏厥,牙关紧闭,脉沉弦等症,但气厥实证是因肝气上逆所致,觉见情绪改变,反复发作之,特点,醒后也可出现哭笑无常等表现,治宜顺气开郁;血厥实证是电由肝气上逆,血随气升引起,平素多有阳亢表现,厥证治宜活血顺气;气厥虚证则多见于元气素虚之人,加以惊恐、过劳、饥饿、睡眠不足等诱发,因一时气机不相顺接,清阳不升所致,治宜益气回阳。血厥虚证,则多见于失血之人,血虚不能上荣所致,治宜补气养血。至于痰厥乃痰气交阻,上蒙清窍所致,治宜行气豁痰。食厥乃食气相并,气机痞膈所成,治宜消导和中,此型多见于小儿。暑厥乃中暑或暑伤气阴所致,治宜清暑益气,开窍醒神。因厥证常复发,故预防调理尤为重要。

听说过血仙子这味药吗?听说是治血液病的

没有这个药,但有一味药叫天仙子。

天仙子:有杀癌细胞作用。

名称:天仙子《本草图经》、莨菪子《本经》、莨蘑《本草经集注》、莨菪实《箧中方》、牙痛子《本草原始》、小颠茄子《岭南采药录》、米罐子《中药志》

释名本品有剧毒,中其毒能使人神明迷乱,昏昏欲仙,故名天仙子。

莨菪义同浪荡,《纲目》云:“其子服之令人狂狼放宕,故名。”

中药天仙子的基原为茄科植物莨菪、小天仙子的成熟种子。

功效主治:

解痉镇痛,止咳平喘,安神定惊,收敛固脱。主治脘腹疼痛,风湿痹痛,风虫牙痛,跌打伤痛,咳嗽,哮喘,百日咳,癫狂,惊痫,泻痢,脱肛,痈肿疮疖。

1.《本经》:"主齿痛出虫,肉痹拘急,使人健行。久服轻身,走及奔马,强志益力通神。"

2.《别录》:"疗癫狂风痫,颠倒拘挛。"

3.《药性论》:"生能泻人,热炒止冷痢,炒焦研细末,治下部脱肛。"

4.《本草拾遗》:"主痃癖,安心定志,聪明耳目,除邪逐风。"

5.《日华子》:"烧熏虫牙及洗阴汗。"

6.《生草药性备要》:"治小儿五疳神药。"

7.《现代实用中药》:"内服治喘息、胃痛、神经痛,用于剧烈咳嗽、百日咳、胃痉挛痛、三叉神经痛、呕吐、舞蹈病等。外用可治痔疾。"

8.《西藏常用中草药》:"镇痉止痛,止咳平喘。"

9.《全国中草药汇编》:"解痉镇痛,安神。主治胃肠痉挛,胃痛,腹泻,脱肛,神经痛,咳嗽,哮喘,癔病,癫狂。外用治痈肿疮疖,龋齿痛。"

药理作用:

1.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①中枢兴奋和抑制作用:

天仙子胺与其他中枢兴奋药及抑制药合并应用时,表现出中枢兴奋及抑制的两方面作用,其抑制作用与其抗肾上腺素能作用有关。东莨菪碱侧脑室注射能使兔翻正反射消失,脑电出现高幅慢波。Adr、Isop和苯肾上腺素能使东莨菪碱所致的翻正反射时间缩短,脑电由高幅慢波逆转为低幅快波。东莨菪碱可拮抗Adr的兴奋作用,阻断拟。肾上腺素药引起的脑电异步化活动。

②对回避性条件反射的影响:

东莨菪碱皮射小剂量时可使犬阴性条件刺激过程中的抬腿反应次数增加,并使条件反射潜伏期缩短;大剂量时则抑制阳性条件反射并延长其潜伏期。犬对东莨菪碱的反应随给药次数的增加而减弱,显示了行为的“耐受”。东莨菪碱与氯丙嗪或苯丙胺合用,既协同氯丙嗪对条件反射的抑制作用,又协同苯丙胺对条件反射的兴奋作用。说明东莨菪碱不仅在不同剂量时具有兴奋与抑制两方面的作用,而且在同一剂量时也具有两方面的作用。天仙子胺与脱氧麻黄碱及氯丙嗪合用均表现为协同作用,而后二者合用却表现为拮抗作用。说明天仙子胺在同一剂量可能具有中枢兴奋及抑制两方面作用。

③镇痛作用:

天仙子胺腹腔注射或侧脑室注射均可使大鼠的痛阈升高,似有昼强夜弱的规律。此作用主要是阻滞中枢M-胆碱能系统的作用所致,与脑内阿片能神经系统无关,DA能暂时增强其镇痛作用,毒扁豆碱能拮抗其镇痛作用。对兔作K+透入法测痛,东莨菪碱腹腔注射、静脉注射、侧脑室注射均有一定强度的镇痛作用,与(腹腔注射)合用有协同作用。小鼠热板法测痛,也证明了其与的协同作用。东莨菪碱的镇痛作用及加强的镇痛作用可能与其抗NA的作用有关。

2.对心脏及微循环的作用:

东莨菪碱有使心率增快,心输出量增多,血管外周阻力降低,以及对抗CA缩血管的作用。对失血性休克的犬,在输血的同时应用东莨菪碱有明显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3.对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东莨菪碱对溺水肺损伤有治疗作用。东莨菪碱预防性给药对动物在外观表现、总亡率、血液动力学变化、血气分析及光镜和电镜下的组织改变等诸方面指标均明显优于治疗性给药。说明预防性给药能够显著改善海水溺水者的预后。

4.毒性:

天仙子的毒性成分为生物碱,可在胃肠吸收,过量服用可因呼吸中枢麻痹而亡。阿托品5-10mg即可产生中毒症状,最低致量为0.08-0.13g。

中药天仙子的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外台》:“以水淘去浮者。”

《本草拾遗》:“取子洗,暴干。”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药性:味苦、辛,性温。有大毒。归心、肝、胃经。

1.《本经》:“味苦,寒。”

2.《雷公炮炙论》:“大毒。”

3.《药性论》:“味苦、辛,微热。”

4.《本草拾遗》:“性温不寒。”

5.《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入心、胃、肝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6-1.2g;研末,0.06-0.6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掺膏中贴;或烧烟熏。

使用注意:本品有大毒,内服宜慎,不可过量及连续服用。孕妇、心脏病、青光眼患者禁服。

中毒可见口干,咽痛,音哑,心动过速,视物不清,排尿困难,眩晕,狂躁,昏迷,呼吸衰竭,严重者亡。

1.《本经》:“多食令人狂走。”

2.《雷公炮炙论》:“勿误服,冲人心,大烦闷,眼生暹火。”

3.《日华子》:“莨菪子有毒,甘草、升麻并能解之。”

4.《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心脏病及心脏衰弱者忌用。”

5.《全国中草药汇编》:“孕妇忌用。”

应用配伍:

1.解痉镇痛:

本品辛温,入肝经,有明显的解痉镇痛作用,故常用于各种痛证。凡胃肠痉挛性疼痛者,可与元胡、甘草配伍,如《新疆中草药》天元汤;若风湿痹痛者,可与乌头、五灵脂、甘草同用,如《圣济总录》治风痹厥痛方;若全身麻木,筋骨疼痛者,可与草乌、蛇床子、牡蛎、干姜相合,如《杨氏家藏方》天仙散;若牙痛者,可与细辛、生地并施,如《山西中草药》治牙痛方;若疮痈疔毒肿痛者,可与红升丹、拔毒丹、冰片配伍外敷,如《疡科纲要》天仙丹。

2.止咳平喘:

本品辛温,入肺经,功能解痉止咳,降逆平喘,故常用于咳嗽、哮喘等证。凡咳嗽、哮喘者,可与陈皮、苏子相配,如《长白山植物药志》治咳喘方;若咳嗽积年不瘥者,《圣惠方》乃与大枣、酥同煮食;或与木香、雄黄相伍烧烟吸,如《圣济总录》莨菪子散。安神定惊本品苦辛,主入心肝,有镇惊安神、宁心定志之功,故常用于癫狂、惊痫等证。凡癫痫羊鸣目翻者,可与牛黄、桂心、鲤鱼胆等配伍,如《古今录验方》莨菪子散;若风痫癫狂者,亦可与天麻、大黄、当归、厚朴配用,以增强清热化痰之力。

3.收敛固脱:

本品苦辛性温,又有收敛止泻固脱之效。凡水泻日久者,可与大枣相配,如《圣惠方》治水泻方;若阴寒内盛,洞泄不止者,可与干姜、陈皮、诃子相伍,如《圣济总录》天仙子丸;若赤白痢,腹痛后重者,宜与大黄相佐,通涩兼用,如《普济方》妙功散;若久痢劳痢者,可与干姜、狗头骨同用,如《续易简方论》莨菪丸;若小儿疳痢,面黄体瘦者,当与胡黄连、木香、肉豆蔻相配,如《圣济总录》莨菪丸;若脱肛不收者,可与橡实、曼陀罗相伍,如《圣济总录》治脱肛方。

白果的功效与作用

白果的功效与作用

1、白果治老人体虚气喘、支气管哮喘。可以用20克白果炒后去壳取仁加水煮熟透,捞出白果仁加蜂蜜调匀后服食。

2、白果治赤白带下、下元虚惫。可以用五钱白果、五钱莲肉、五钱江米一起研磨成为粉末后纳入一只处理好的乌骨鸡体内煮烂,空腹食鸡饮汤。

3、白果治慢性支气管炎咳嗽气喘。可以用20克白果仁、10克麻黄、10克甘草一起放入砂锅中加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后去除药渣分2次服用。

4、白果治妇女因湿热引起的白带过多。可以用9克白果肉、30克鸡冠花、50克大米一同放人锅内,加清水适量煮成粥食用。

扩展资料:

一、白果的副作用:

白果有小毒,除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外,还含有氢氰酸,一般以绿色的胚部毒性最强。

二、白果的禁忌:

做为干果食用,白果必须熟食或制成蜜饯。入药用,熟用收歙作用强;生用清毒杀虫的作用强,但生食不可过多。

三、白果的注意事项:

在使用白果时,可以单独使用白果,也可以搭配莲肉、麻黄、甘草、鸡冠花、苏子、款冬花、杏仁、桑皮、黄芩、法制半夏等中药来使用。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白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