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哭穴治疗癫痫-鬼哭街百度百科
鬼月看古中医如何治鬼病
古时候,许多的病被认为与「鬼」有关;几乎全部的神经与精神疾病,都被认为与「鬼」有关,例如癫痫病、精神分裂类的病、忧郁症类的病……。古时的中医典籍有相当丰富的治疗方法和经验传承,希望透过这篇「治鬼病」的方法,让人能有所知,原来中医对于精神疾患的治病方式,是很奇效、独特的,切勿嗤之以「迷信」而待之。《针灸大成》中云,治疗「百邪颠狂所为病」有十三个穴,称为「孙真人十三鬼穴」,有「鬼宫、鬼信、鬼垒、鬼心、鬼路、鬼枕、鬼床、鬼市、鬼窟、鬼堂、鬼藏、鬼腿、鬼封」。《备急千金要方》中有其它的许多「鬼穴」,如「鬼禄、鬼穴、鬼城、鬼门、鬼邪、鬼受、鬼客厅」等。鬼穴不是鬼,却是古中医书籍记载的、治疗精神疾患等「邪气病」的法宝。古代的医生们,看待精神疾患,无须现代的那种精神科、精神分析医师,却有《内经》可以遵照的那种「生克」原理,使用各种心理治疗法,将病情治好,例如金元四大家的张子和就是使用这种生克治心理病的高手。古时候,称精神的疾患为「有邪气」的病,而不叫作「精神病」。有关「精神分裂病」的观察,古代中国的医学已经有很仔细的形容了。这类病情的病理如何?当时能解释的多半以「精灵、鬼、邪、风」等来叙述。例如《针灸大成》作者杨继洲的〈针邪秘要〉,篇中叙述:「凡男妇或歌或笑,或哭或吟,或多言,或久默,或朝夕嗔怒,或昼夜妄行,或口眼俱邪,或披头跣足,或裸形露体,或言见鬼神。」又例如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形容的:「凡诸百邪之病,源起多途,其有种种形相,示表癫邪之端,而见其病,或有默默而不声,或复多言而谩说,或歌、或哭、或吟、或笑、或眠,坐沟渠、食粪秽,或裸形露体、或昼夜游走、或嗔骂无度、或是蜚虫精灵、手乱目急」。症状的形容非常详尽,《针灸大成》的病理分析,认为「如此之类,乃飞虫精灵,狂鬼,百邪侵害也。」《备急千金要方》的治疗方法就是,针灸与药方同时使用,并且判断这种病是由于「风」,而这种风就是「鬼」:「如斯种类癫狂之人,今针灸与方药并主治之,凡占风之家,亦以风为鬼断。」因为病理的判断如是,所使用的处方也就多匹配于「精灵、鬼、邪、风」等方面。「孙真人十三鬼穴」的歌诀如下:「百邪颠狂所为病,针有十三穴须认。凡针之体先『鬼宫』,次针『鬼信』无不应。一一从头逐一求,男从左起女从右。一针人中『鬼宫』停,左边下针右出针。第二手大指甲下,名『鬼信』刺三分深。三针足大指甲下,名曰『鬼垒』入二分。四针掌上大陵穴,入针五分为『鬼心』。五针申脉为『鬼路』,火针三分七锃锃。第六却寻大椎上,入发一寸名『鬼枕』。七刺耳垂下八分,名曰『鬼床』针要温。八针承浆名『鬼市』,从左出右君须记。九针劳宫为『鬼窟』。十针上星名『鬼堂』。十一阴下缝三壮,女玉门头为『鬼藏』。十二曲池名『鬼腿』,火针仍要七锃锃。十三舌头当舌中,此穴须名是『鬼封』。手足两边相对刺,若逢孤穴只单通。此是先师真妙诀,狂猖恶鬼走无踪。」十三个穴道,按照一定的次序扎针。先扎名为「鬼宫」的「人中穴」,次扎名为「鬼信」的「少商穴」,再次名为「鬼垒」的「隐白穴」……。根据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所云,扎针次序上,无论扎在第几个针时,如果已经发现那个「邪蛊之精」藉由病者的口,说出自己来自于何处,它会想离开病人的身体,就让它径自离去便可;如果扎了许多针,尚未听到精灵的语言,那就扎遍十三针。《备急千金要方》和《针灸大成》原文记载如下:《备急千金要方》云:「扁鹊曰,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也。凡针之体,先从『鬼宫』起,次针『鬼信』,便至『鬼垒』,又至『鬼心』,未必须并针,止五六穴即可知矣。若是邪蛊之精,便自言说,论其由来往验有实,立得精灵,未必须尽其命,求去与之。男从左起针,女从右起针,若数处不言,便遍穴针也,依诀而行针灸等处,并备主之,仍须依掌诀捻目治之,万不失一。」《针灸大成》云:「刺入十三穴尽之时,医师即当口问病人,何鬼何妖为祸,病人自说来由,用笔一一记录,言尽狂止,方宜退针。」除了「十三鬼穴」之外,还有其它的相关记载,例如,《医学入门.捷要灸法》有「鬼哭穴」,治鬼魅狐惑,恍惚振噤」,使用的方法是:「以患人两手大指相并缚定,用艾炷于两甲角,及甲后肉四处骑缝,着火灸之,则患魇者哀告,我自去为效。」还有,在大指之后,手腕上有个大的穴道,叫作「阳溪」,又名「中魁」,主治「狂言喜笑、见鬼」。这里只举了少数的例子。药方方面使用药方治病,是中医的特长。当然,以之治疗「鬼病」也有方法,例如《备急千金要方》中治疗「治语狂错,眼目霍霍,或言见鬼,精神昏乱」,这种已经精神错乱到可以见到常人不能见的「鬼」了,而且语言都发生了谬误使用情形。这种精神病,可以服用「防已地黄汤」方;方中使用了防已、生地黄、桂心、防风等药物。又例如「四物鸢头散」方,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云,能「治鬼魅」,使用的药物是:东海鸢头(是由酸根)、黄牙石(一名金牙)、莨菪子、防葵(各一分)。这四味药研成细粉末,过筛,酒服方寸匕,饮令病人「见鬼」。再加防葵一分,可以令病人「知鬼主者」。再加一分,立即有效验。可是,防葵、莨菪,都会「令人迷惑、恍惚如狂,不可多服」,都得依照大夫的指示使用。另外,《备急千金要方》还选了一个方子,叫方「茯神汤」,它是主治「五邪气入人体中,见鬼妄语,有所见闻,心悸跳动,恍惚不定」的药方。中用的都是很普遍能见到的药物,茯神、人参、昌蒲、茯苓、赤小豆。弄碎了后,用水煮好,分三次服下。《朝野佥载》记载一种叫作「杀鬼丸」的药方,只要是有「鬼病」的,服用了就好。这个药方怎样给发明和制造成的呢?传说是,采药者在路上走,有目能见鬼者,看到许多的鬼因为药篓子中的药物而避走,就将药物制成药丸,名「杀鬼丸」:「郝公景于泰山采药,经市过。有见鬼者,怪群鬼见公景,皆走避之。遂取药和为『杀鬼丸』,有病患者,服之差。」符咒的方面中国古代的医学很是奇特,而且很让现代人想不透;例如《黄帝内经》云,古代的人们,治病不需要用药,也不需要用针灸砭石,他们「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的想法。那是因为古代人的生活起居都很恬澹,邪气不会深入,所以不必使用「毒药治其内」、也无须「针石治其外」,只要「移精祝由」即可。而当时所谓「现今之世」的人们,内有忧患、外又形伤,再加上不能因应四时的寒热,身体就会虚弱,很容易生病,于是就会「小病必甚,大病必」,于是「祝由」也都不能治好了。换成现在的人们哪,更是「内有忧患、外又形伤」,更是不能因应四时寒热,身体就更虚弱,就更容易生病,也就怪不得现在医院越建越多,病人也越来越多,治不好还得随时使用毒性很强的药物,如类固醇、各种抗生素等压抑病情,还得插管输液。那么,「祝由」的使用时机、以及谁能施行呢?《针灸大成.针邪秘要》所形容的那种「凡男妇或歌或笑,或哭或吟,或多言,或久默,或朝夕嗔怒,或昼夜妄行,或口眼俱邪,或披头跣足,或裸形露体,或言见鬼神。」的精神分裂类症状,古代先民就找会施用「祝由」的医生了。「祝由」的治疗方法是超越「治病」范围的,属于精神层次的混合治病:医生待人要有德、不贪财、诚心的和病家沟通;医生和病人之间必须互相信任,也不强求必定用什么方法医治让病好。使用例如书写类似符咒的「祝由」方式治病,还得医生和病人之间都清净定神,都没有杂念。再加上医生针灸时集中精神意志,病情就快速得到改善。《针灸大成.针邪秘要》原文如下:「欲治之时,先要:『愉悦』,谓病家敬信医人,医人诚心疗治,两相喜悦,邪鬼方除,若主恶砭石,不可以言治,医贪货财,不可以言德。『书符』,……『定神』,谓医与病人,各正自己之神,神不定勿刺,神已定可施。『正色』,谓持针之际,目无邪视,心无外想,手如握虎,势若擒龙。『祷神』,谓临针之时,闭目,存想一会针法,……。」***** ***** ***** *****中医治病是很多采多姿的,只要是对病人好,针灸、药方……,都可以随心取用,不拘泥于任何门派的方式,病人可以获得最好的医疗。中医的针灸和处方原理,本来就很难以用现代的科学实证方法,去理解它的实际治病机理,而除了这以外,一般人更无法相信和了解「祝由」类治病方法。其实,还有更更难以理解的,例如,通过修心养性的气功修炼方法,能让人根本不生病。
鬼督邮的新民晚报·夜光杯·“鬼督邮”小识
天麻入药始载于汉《神农本草经》,名“赤箭”,列为上品。《新修本草》曰:“茎似箭竿,赤色。端有花,叶赤色,远看如箭有羽。”故名赤箭。
在古人眼中,天麻是一种吉祥之草、神奇之草,甚至还有几分怪异。陶弘景曰:“赤箭……有风不动,无风自摇。如此,亦非俗所见。”故此,《抱朴子》称它为独摇芝,《药性论》谓其为定风草。
在《神农本草经》中,天麻又名“鬼督邮”。李时珍释曰:“鬼督邮以功而名。”督邮,原为汉置官名,为郡守佐吏,专掌督察纠举所领县的违法之事。李时珍称,鬼督邮“专主鬼病,犹司鬼之督邮也”。古时候,几乎所有的神经和精神疾病,如现代医学所称的癫痫、精神分裂症、忧郁症、神经衰弱等,都被认为与鬼有关,统称为“鬼病”。例如,《医学入门》以“鬼哭穴”治疗“鬼魅狐惑,恍惚振噤”,《备急千金要方》用“茯神汤”治疗“见鬼妄语,有所见闻,心悸跳动,恍惚不定”等。天麻功能平肝息风止痉,用于头痛眩晕,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等。《本草纲目》称其主“杀鬼精物,蛊毒恶气”,《开宝本草》谓其治“语多恍惚,善惊失志”。这些病证,完全符合古代中医所说的“鬼病”。
经外穴针灸单穴治病
经外穴
1.内迎香
取法鼻孔内上部外侧之鼻粘膜上。
主治⑴扁桃体炎 ⑵咽炎
机理内迎香位于鼻内,肺开窍于鼻,胃经起于鼻,大肠经挟鼻孔,三经均与咽喉关系密切,取本穴放血,可清泻肺与手足阳明之热、消肿止痛。
刺灸法竹针刺放血
此法来源于一老中医家传秘方。笔者运用内迎香放血治疗各种急、慢性扁桃腺炎和急、慢性咽炎,取得满意的效果。急性发作者,一般针刺1-2次即可明显好转或痊愈。特别是对慢性扁桃腺炎及慢性咽炎,属痰热火毒瘀阻,久治迁延不愈者,针刺3-5次后,大都可痊愈,且一般不再复发。
操作:取一支2cm×0.3cm之竹签,将一端削成三棱针样尖端,制成竹针,常规消毒后备用。从竹针尖端起,向下量取相当患者中指1同身寸长,做一标记。针刺时,令患者坐位,背及头的后枕部靠于墙上,以免针刺时移动位置。将竹针尖端向上,伸入患者鼻孔中1同身寸深,使针尖一端紧贴于鼻孔外侧之粘膜上,针尖所到之处即是穴位。医者左手持针,用右手拇指弹击针柄,针尖迅速刺破鼻粘膜使之出血,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不同,出血在数滴或数10滴后自止。如出血过多,以消毒棉球塞入鼻孔压迫止血。咽部一侧患病,只针患侧鼻孔即可,咽部两侧患病两鼻孔都针,3日针l次,一般不超过5次。
2.金津、玉液
取法伸舌,当舌下系带两侧静脉上。
主治⑴急性胃炎呕吐 ⑵舌肿胀 ⑶急腹痛
机理穴位舌下,故凡瘀血阻于舌窍者刺之有效。呕吐为胃气不降,舌为心苗,胃之经别属胃散脾,上通于心。故刺舌又有调理脾胃、和胃降逆之功用。
刺灸法放血
对急性呕吐患者,用金津、玉液放血,1-2次可愈;对重舌肿胀、喉痹失音的患者,用此法大都在1-3次治愈。
操作:患者把舌伸出口腔,术者左手用消毒纱布捏住舌体向外向上翘起,右手持三棱针在舌下正中两侧静脉上点刺出血。
3.安眠穴
取法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之中点取穴。
主治失眠
刺灸法直刺
治疗经验
失眠,治当辨别虚实,虚证针用补法,实证针用泻法,主取安眠穴,疗效甚捷。
按语:安眠乃经外奇穴,其特点是治病针对性强,疗效甚捷。本穴临近于脑部,针用补法,可获益气养心、补脑安神之良效。若于针治同时,适当加以口头暗示疗效更佳。
注意事项:此穴位于脑部附近,不易直刺过深,亦不要作大幅度提插动作。
4.海泉
取法舌系带根部正中。
主治中风后手指不用
机理心开窍于舌,主神志、主血脉,故该穴可醒神清脑、通经活络。
刺灸法点刺、合谷刺
治疗经验
中风偏瘫手功能不用者,不论病情轻重均可用海泉穴针治。
操作:患者正坐张口,倚靠椅背,自然伸舌,医者立于患者右前方,左手隔着消毒纱布抓住患者舌体,向后上方拉起,充分暴露舌底舌系带根部。右手持28号1.5寸毫针先点刺海泉穴,然后于其穴位两侧,应用合谷刺手法,左右成30度斜刺进针,稍加捻转提插,当患者有强烈刺激感或闪电感时即出针,出针后令患者运动舌体1-2分钟。
5.耳尖
取法折耳,耳廓尖端。
主治⑴麦粒肿 ⑵眼睑部肉芽肿 ⑶眼烫伤 ⑷急性结膜炎 ⑸蜂窝组织炎 ⑹急性腰扭伤 ⑺顽固性失眠 ⑻口唇疱疹 ⑼腮腺炎
刺灸法点刺放血;封闭;灸
按语:用火柴灸耳尖穴,能引内部郁热邪气透达体表泻而散之,加之耳尖穴能流散风热,解热毒之邪,则病自愈。
6.太阳
取法病人取正坐、或仰卧位,在眉梢与目外眦中点外l寸凹陷中。
主治⑴急性结膜炎 ⑵偏头痛 ⑶面神经麻痹 ⑷电光性眼炎
刺灸法点刺出血,平刺
治疗经验
针刺太阳穴治疗急性结膜炎和麦粒肿有的1次见效,一般不超过3次。
操作:毫针斜刺或平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不灸。
按语:太阳穴属经外奇穴。在它的周围有足阳明、足少阳、手太阳和手少阳四条经脉分布,有经穴和经外奇穴10数个环列。临床上此穴主要用于治疗头面部疾病。今笔者利用此穴,采取以该穴为中心向周围邻经输穴及经外奇穴多向透刺的手法,可大大增强针刺的感应性,激发经气,加强太阳经气的输布和与邻经腧穴及经外奇穴经气的沟通,从而提高疗效。
太阳穴属经外奇穴,太阳透浮白穴是一种穴位之间的透刺法,从太阳至浮白之间经过三焦经到胆经,故此针能沟通三焦与胆经的经气,通则不痛,所以用太阳透浮白方法对偏头痛有一特殊疗效。
注意事项与禁忌:有出血性疾患者禁用。脑疝引起的头痛禁用。
7.印堂
取法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⑴急性腰扭伤 ⑵过敏性鼻炎 ⑶头痛
刺灸法平刺,可灸;点刺放血。
8.山根
取法双眼内眦部连线与督脉经交点上。
主治⑴癫痫 ⑵偏头痛
刺灸法推针
要求:山根穴定位必须准确,即在鼻梁根部督脉上,同时在运针时也不能偏离经线,刺激手法要保持相对恒定,以震颤手法使病人感到舒适为度,才能起一腔四窦共振作用,达到预期效果。坚持弱刺激,不能使病人有刺痛等不适之感,以免造成不良反应。
按语:山根穴是督脉经上一个奇穴,它同样具备该经临床上主要治疗头、颈、项部病症、热病、神志病的功能。
该穴所处的部位是一个特定位置,在该穴的下方是鼻咽腔,而鼻咽腔与上颌窦、筛窦、额窦、蝶窦有着直、间接联系,所以山根穴实质上是连结一腔四个窦的重要枢纽,故在山根穴施以一定刺激,而这个刺激是以推刮针柄的弱刺激所产生的颤动,通过一腔四窦共振作用,又直、间接地对颅底韦立氏动脉环起刺激作用。所以尽管病人感到局部只是比较轻微的弱刺激,但内在的效应波及范围却相当广泛,达到有效刺激量值,从而改善了脑部的血液循环和功能。
9.三角灸
取法以患者两口角的长度为一边,以脐孔为顶点,作一等边三角形,使底边在脐下呈水平,两底角处是穴。
主治慢性泄泻
刺灸法隔姜灸
治疗经验
凡慢性腹泻服药效不佳者,采用三角灸效果良好,多3-7天可愈。
操作:按取穴法标记,以生姜2片厚1分者置穴上,以中等艾炷灸之。一般5-7壮为宜。
10.下秩边
取法患者侧卧位,伸直小腿,屈曲大腿,屈膝为130度,胸部稍向前倾斜约10度(体位必须正确)。以髂前上嵴与股骨大转子高点连线作为一边,另两边向骶尾方向划一等边三角形,在其两边相交处即为下秩边穴。体胖者可向骶尾方向下移1-2cm。
主治尿道痛、尿道炎
刺灸法直刺
按语:下秩边穴是师怀堂老中医多年来治疗偏瘫、腰腿痛、肛肠病、生殖系统疾病的常用效穴。笔者学习后屡用屡效,对尿常规检查有、无异常的尿道痛均有良效。气至病所是取效的关键,本穴应严格按照要求取穴、进针,感传直达前阴、尿道方可获效。
注意事项:针刺前嘱患者排尿。孕妇禁针。不可久留针,否则可有较强的后遗感。
11.手跟点
取法手的小鱼际上(少府与神门之连线上)神门穴下1寸取之。
主治足跟痛
刺灸法直刺
12.? 足跟穴
取法在手掌大陵穴与劳宫穴连线近端1/3处取穴。
主治足跟痛
刺灸法直刺.
治疗经验
治足跟痛均见显效。
操作:患者直立,左足取右,右足取左,用1.5寸毫针直刺0.5寸,上下提插,左右捻转,同时令患者顿足跟,每隔半分钟运针1次,直至足跟痛消失。如痛点转移到足跟外侧,针刺方向转至拇指方向提插捻转;如果疼痛转向内侧,针刺方向转至手外侧方向提插捻转。留针20分钟,同时令患者往返行走,至疼痛完全消失。
13.鬼哭穴
取穴即双侧少商、隐白穴。少商:在拇指桡侧,去指甲角约0.1寸许。隐白:在拇趾内侧,去趾甲角约0.1寸许。
主治神志失常
刺灸法艾灸。
治疗痴呆病。由痰浊蒙蔽心窍所致
操作:用艾炷灸。先后将双侧大拇指,足拇趾并拢,用绷带捆缚,使少商、隐白穴并齐。灸少商穴时,固定患者前臂于桌上;灸隐白穴时,固定患者双下肢于床上,或取坐位固定患者双下肢于櫈面上。艾炷如黄豆大小,各直接疤痕灸5-7壮。
注意事项:艾灸鬼哭穴时,艾炷不可太大,如黄豆大小即可。灸前应先搽些万花油于穴上。艾炷太大则烧伤面积大,局部难愈合,易感染。艾炷太小(如绿豆或芝麻大小)则火力不够,达不到疗效。灸后局部再搽些万花油,用消毒纱块包扎以保护灸疮不受损及感染。待灸疮愈合后方可沾水。
14.足中趾尖
取法双侧足中趾尖部。
主治⑴麦粒肿 ⑵霰粒肿
刺灸法点刺放血
治疗经验
采用双侧足中趾尖点刺放血,治疗麦粒肿、霰粒肿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用该法治疗,1日后炎症、肿块明显减轻、变小。3日后痊愈。
操作:采用三棱针于双侧足中趾尖部行点刺放血3-5滴,点刺时要迅速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术前术后应行常规消毒以防感染。
15.下照海
取法该穴在照海穴直下约1.5寸的赤白肉际处。
主治足跟痛
刺灸法针刺
治疗经验
针刺成功的关键在于必须得气,方能奏效。
耳穴
神门
取法在耳廓三角窝部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取之。
主治神经衰弱
机理耳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联系,耳穴可以治疗多种疾病。耳穴神门具有宁心安神、调整脏腑之功,故对于神经衰弱疗效甚捷。
刺灸法压豆
头面五官病
1.咽喉病
⑴喉痹(急、慢性扁桃腺炎、咽炎):少商 鱼际 照海 天柱 内迎香 乳蛾穴 孔最 商阳 合谷 天突 大椎 百劳 胸1夹脊 扁桃腺穴 关冲 崇骨 中渚
⑵梅核气:天容 天突 太溪 璇玑
⑶其它:咽干:太溪 照海
吞咽困难:太溪 咽中
⑷失音:天容 天突 廉泉 膻中 上廉泉 复音穴
2.鼻病
⑴鼻衄:少商 素髎 尺泽 中魁 曲差 委中 涌泉 迎香 上星
⑵鼻炎:印堂 神阙
⑶其它:酒皶鼻:素髎
鼻部疖肿:鼻通
3.面部病
⑴面瘫:翳风 颧髎 后溪 口眼歪斜点 吊线穴 阳陵泉 下关 太阳 臼间穴
⑵面肌痉挛:四白 风池
⑶面痛(三叉神经痛):颧髎 听宫 三间 人迎 丰隆
⑷腮腺炎:翳风 角孙 耳尖 腮腺穴
胃肠病
⑴胃脘痛:尺泽 曲泽 中枢 筋缩 胃穴(生物全息律) 素髎 大陵 至阳 公孙 内关 中脘 足三里 中渚 胃肠反应区 梁丘 髀关 曲池 天牖 胃俞
⑵呕吐:涌泉 内关 梁丘 素髎 中脘 金津、玉液
⑶呃逆:太渊 内关 膻中 身柱 中缝 扶突 中魁 天突 攒竹 膈(耳穴) 涌泉 太溪 颈4、5夹脊
⑷胃下垂:
足三里 神阙 建里 胃上穴 胃下垂穴 胃下垂上下点
⑸泄泻、痢疾:
关冲 申脉 长强 神阙 天枢 商阳 梁丘 阴交 上巨虚 三角灸
⑹肠痈(阑尾炎):上巨虚 兰尾穴 胃肠反应区
⑺习惯性便秘:人中 上巨虚 下腹穴(第二掌骨桡侧)
⑻其它:
不欲食:太溪
症瘕:中脘
腹痛:关元
水臌:中脘
神志病
⑴失眠:内关 大陵 神门 三间 太冲 百劳 安眠 耳尖 风市 大椎 天柱 百会 睡眠 太溪
⑵癫痫、狂症:神门 百会 中脘 长强 山根 人中 腰俞 鸠尾 腰奇
⑶癔病:神门 合谷 人中 天突 人迎 宗脉穴 太冲 涌泉 太溪
{4)癔病性瘫痪:丝竹空 后溪 环跳
⑸其它:
多梦:神道
精神分裂症:内关
各种类型精神病:耳穴精神穴
受惊后嗜眠:神门
郁证:中脘
脑炎后遗症:四神聪
⑹急救:合谷 内关 天突 气舍 膻中 翳风 太冲 涌泉 素髎 足三里 太溪 膏肓俞
自汗、盗汗:鱼际 神阙
高血压:内关 曲池 中脘 下髎 大椎 星穴 百会 人迎 太冲 涌泉
其它
⑴发热:大椎
⑵外感:合谷
⑶阳虚畏寒:大椎
⑷后背冷症:后溪
⑸甲亢:人迎
⑹奔豚气:太溪
⑺甲状腺腺瘤:阿是穴
上肢病
臂丛神经痛;尺泽
尺神经痛:少泽
正中神经麻痹:中冲
网球肘:曲池
右肘部撕裂伤痛:天牖
手臂不举症:肩举(耳穴)
上肢及指端麻木:少商
上肢麻木:天鼎
下肢病
⑴坐骨神经痛:通里 神门 环阳穴 双阳穴 环跳 肩井 丝竹空 秩边 新环跳 腰3、4、5夹脊
⑵膝关节痛:犊鼻中 髌下 人迎 阳陵泉 髀关 手三里 曲池
⑶下肢痹痛:关冲 阳陵泉 太溪 太冲 气海 膻中 悬钟 隐白 三阴交 委中 承山 昆仑 秩边 气海俞 内庭 腰眼 对应点
⑷足部病:
1)足跟痛:合谷 太溪 脑桥穴 足跟穴 天柱 大陵 下照海 手跟点
2)踝关节扭伤:肩髃 冲阳
3)其它:
足内翻:申脉
末梢神经炎:隐白
局部抽搐症:太溪
足癣:视区
红斑性肢痛症:隐白
皮肤病症
1.荨麻疹:曲池 神阙
2.扁平疣:曲池 支正 大骨空
3.带状疱疹:阳陵泉 扶突 阿是穴
4.疖肿:大椎 商阳 委中 阿是穴
5.其它
⑴口唇疱疹:耳尖
⑵痤疮:大椎
⑶脱发:会阴
⑷湿疹:委中
⑸老年皮肤搔痒:血海
⑹颈淋巴结核:肩井
⑺痈疽:痈疽点
⑻小腿溃疡:阴陵泉
⑼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脉根
⑽指甲前积脓:拇指麻醉穴(手术麻醉用)
银屑病(牛皮癣)
此术治疗银屑病,止痒效果甚好,一般1疗程可愈。此病易于复发,难于根除,如发再按法灸之即可痊愈。
操作:以大蒜数枚,捣如泥,平铺在病损处约1分厚,范围要超过病损处,上置1cm大小之艾炷灸之,一般5-7壮为宜,日1次,连灸5天为1疗程。不愈可隔3日再行第2疗程。如面积大,其上可置数枚艾炷灸之。
按语:灸法对银屑病的奇痒有奇功。大蒜可解毒,灸之能渗透皮层,有温通经络,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之功,故可治愈本病。
蜂、蝎、蜈蚣等毒虫咬螯伤
对毒虫咬螯伤,均以此法灸治,多1次可愈。如好转未愈可再易炷灸之以痛止方可停灸。
操作:以病变中心取患部阿是穴,在毒虫咬螯肿痛处,用隔蒜灸之,以痛愈为止。
按语:毒虫咬螯伤,其痛甚剧,治之必以痛为腧,用隔蒜灸以解其毒,经验证明,此法有特效。
"鬼督邮"是什么?
鬼督邮1.草名。 2.徐长卿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二.徐长卿》。 3.天麻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一.赤箭》。 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有毒植物·鬼督邮 中文名: 鬼督邮 种拉丁名: C.Japonicus Sieb. 别名: 银线草 分布: 分布于辽宁、河北、陕西、湖南、安徽、浙江等地。 毒性: 根有毒 化学成分:含金粟兰内酯A—E(chloranthactoneA—E)等多种倍半萜化合物,多数有抗真菌等细胞毒效应。 气味: (根)辛、温、无毒(陶弘景认为有毒)。 所属科目:金粟兰科 拉丁名:Chloranthaceae 科目概述:本科5属约70种,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我国有3属18种,主要产长江流域以南。仅金粟兰属(ChloranthusSw.)少数种有毒,其中及已早在《唐·新修本草》一书已记载有毒,有中毒亡实例,并可药用治跌打损伤、疮疖等。供药用的种类还有银线草,又名C.Fortunei(A.Gray)Solms-Laub.、四叶细辛(C.StachysPei)等。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三卷·草之二·鬼督邮 (《唐本草》)释名独摇草(《唐本》)。时珍曰∶此草独茎而叶攒其端,无风自动,故曰鬼独摇草,后人讹为鬼督邮尔。因其专主鬼病,犹司鬼之督邮也。古者传舍有督邮之官主之。徐长卿、赤箭皆治鬼病,故并有鬼督邮之名,名同而物异。 集解恭曰∶鬼督邮所在有之。有必丛生,苗唯一茎,茎端生叶若伞状,根如牛膝而细黑。今人以徐长卿代之,非也。保升曰∶茎似细箭杆,高二尺以下。叶生茎端,状如伞。花生叶心,黄白色。根横生而无须,二月、八月采根。徐长卿、赤箭并有鬼督邮之名,而主治不同,宜审用之。时珍曰∶鬼督邮与及己同类,根苗皆相似。但以根如细辛而色黑者,为及己;根如细辛而色黄白者,为鬼督邮。 鬼督邮根 修治曰∶凡采得细锉,用生甘草水煮一伏时 气味辛、苦,平,无毒。时珍曰∶有小毒。 主治鬼疰卒忤中恶,心腹邪气,百精毒,温疟疫疾,强腰脚,益膂力(《唐本》)。 发明时珍曰∶按东晋《深师方》,治上气嗽、饮嗽、邪嗽、燥嗽、冷嗽,四满丸,用鬼督邮同蜈蚣、芫花、踯躅诸毒药为丸,则其有毒可知矣。非毒药不能治鬼疰邪恶之病,《唐本》云无毒,盖不然。 新民晚报·夜光杯·“鬼督邮”小识 天麻入药始载于汉《神农本草经》,名“赤箭”,列为上品。《新修本草》曰:“茎似箭竿,赤色。端有花,叶赤色,远看如箭有羽。”故名赤箭。 在古人眼中,天麻是一种吉祥之草、神奇之草,甚至还有几分怪异。陶弘景曰:“赤箭……有风不动,无风自摇。如此,亦非俗所见。”故此,《抱朴子》称它为独摇芝,《药性论》谓其为定风草。 在《神农本草经》中,天麻又名“鬼督邮”。李时珍释曰:“鬼督邮以功而名。”督邮,原为汉置官名,为郡守佐吏,专掌督察纠举所领县的违法之事。李时珍称,鬼督邮“专主鬼病,犹司鬼之督邮也”。古时候,几乎所有的神经和精神疾病,如现代医学所称的癫痫、精神分裂症、忧郁症、神经衰弱等,都被认为与鬼有关,统称为“鬼病”。例如,《医学入门》以“鬼哭穴”治疗“鬼魅狐惑,恍惚振噤”,《备急千金要方》用“茯神汤”治疗“见鬼妄语,有所见闻,心悸跳动,恍惚不定”等。天麻功能平肝息风止痉,用于头痛眩晕,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等。《本草纲目》称其主“杀鬼精物,蛊毒恶气”,《开宝本草》谓其治“语多恍惚,善惊失志”。这些病证,完全符合古代中医所说的“鬼病”。 本段补遗 在本草中,以“鬼督邮”作为异名的药物还有多种,在中草药中,菊科植物杏香兔耳风和金粟兰科植物银线草也都有“鬼督邮”之名,其中较为著名的为萝藦科的徐长卿。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