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洲话的猪母采症医学上是叫做什么病?

王清任治疗中风-王清任治疗癫痫

医学上叫癫痫

概述

脑部兴奋性过高的神经元突然、过度的重复放电,导致脑功能突发性、暂时性紊乱,临床表现为短暂的感觉障碍,肢体抽搐,意识丧失,行为障碍或植物神经功能异常,称为癫痫发作。可分大发作、小发作、局限性发作和精神运动性发作等,具有间歇性、短时性和刻板性的共同特点。癫痫系多种原因引起脑部神经元群阵发性异常放电所致的发作性运动、感觉、意识、精神、植物神经功能异常的一种疾病。俗称羊痫风或羊癫风。中医文献:《神农本草经》卷一:“[蛇床子]利关节、癫痫、恶疮。”

[编辑本段]分类

癫痫系多种原因引起脑部神经元群阵发性异常放电所致的发作性运动、感觉、意识、精神、植物神经功能异常的一种疾病。

现代医学认为发生癫痫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原发性(功能性)癫痫和继发性(症状性)癫痫。

(一)原发性癫痫:又称真性或特发性或隐原性癫痫。其真正的原因不明。虽经现代各种诊查手段检查仍不能明确。

(二)继发性癫痫:又称症状性癫痫。指能找到病因的癫痫。见下述常见病因。

根据发作情况主要可分为大发作、小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和局限性发作。

( 1)大发作,又称全身性发作,半数有先兆,如头昏、精神错乱、上腹部不适、视听和嗅觉障碍。发作时(痉挛发作期) ,有些病人先发出尖锐叫声,后既有意识丧失而跌倒,有全身肌肉强直、呼吸停顿,头眼可偏向一侧,数秒钟后 有阵挛性抽搐,抽搐逐渐加重,历时数使秒钟,阵挛期呼吸恢复,口吐白沫(如舌被咬破出现血沫)。部分病人有 大小便失禁、抽搐后全身松弛或进入昏睡(昏睡期),此后意识逐渐恢复。

( 2)小发作,可短暂(2~15秒)意识障碍或丧失,而无全身痉挛现象。每日可有多次发作,有时可有节律性眨眼、 低头、两眼直视、上肢抽动。

( 3)精神运动性发作,可表现为发作突然,意识模糊,有不规则及不协调动作(如吮吸、咀嚼、寻找、叫喊、奔跑、 挣扎等)。病人的举动无动机、无目标、盲目而有冲动性,发作持续数小时,有时长达数天。病人对发作经过毫无 记忆。

( 4)局限性发作,一般见于大脑皮层有器质性损害的病人表现为一侧口角、手指或足趾的发作性抽动或感觉异常, 可扩散至身体一侧。当发作累及身体两侧,则可表现为大发作。

[编辑本段]癫痫病因病理

很多原因都可以引起癫痫特别是大脑皮质的病变一般认为与下列四种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在一些有癫痫病史或有先天性中枢神经系统或心脏畸形的病人家族中容易出现癫痫;

2脑损害与脑损伤在胚胎发育中受到病毒感染放射线照射或其它原因引起的胚胎发育不良可以引起癫痫;胎儿生产过程中产伤也是引起癫痫的一个主要原因;颅脑外伤也可引起癫痫;

3颅脑其它疾病脑肿瘤脑血管病颅内感染等;

4环境因素;男人较女人稍多农村发病率高于城市另外发热精神刺激等也是癫痫发生的诱因。

一、西医病因病理

西医根据癫痫病因不同分成特发性癫痫和继发性(症状性)癫痫两大类。前者指这类患者的脑病并无可以解释症状的结构变化或代谢异常,而与遗传因素有较密切的关系。症状性癫痫因于多种脑部病损和代谢障碍,如先天性疾病、产前期和围生期疾病(产伤是婴儿期癫痫的常见病因)、高热惊厥后遗、外伤、感染、中毒、颅内肿瘤、脑血管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等。癫痫的产生与神经元异常放电相关。人体休息时,一个大脑皮质锥体细胞的放电频率一般保持在1~10次/秒之间,而在癫痫病灶中,一组病态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可高达每秒数百次。痫灶细胞群高频重复放电,使其轴突所直接联系的神经元产生较大的突触后电位,从而产生连续传播,直至抑制作用(包括痫性周围抑制性神经细胞的活动,胶质细胞对兴奋性物质的回收,以及病灶外抑制机构的参与)使发作终止。由于传播途径及范围不同而引起各种形式发作。痫性活动可能仅牵涉一个区域的大脑皮质而不再扩散,引起单纯部分性发作;兴奋在前中央回或后中央回通过放电后细胞外钾离子的增多而传导到邻近神经元,造成杰克逊(Jackson)癫痫;痫性活动常由大脑皮质通过下行投射纤维传播到丘脑和中脑网状结构,引起意识丧失,再由弥散性丘脑投射系统传布到整个大脑皮质,产生继发的全面性强直一阵挛发作。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脑为至清至粹至纯之腑,为真气所聚,维系经络,协调内外,以主元神。脑清则神识清明,主持有度;脑为髓海,水谷精微及肾精所藏。清灵之脏腑喜静谧而恶动扰,易虚易实,是故神伤窍闭为其病理基础。清窍被扰.元神失控,神机散乱,则昏仆抽搐;髓海不充,元神失养,脑神乏机,致恍惚不安,目光呆滞等。

心藏神,肾藏精主髓,脾运中焦,肝主疏泄而调畅气机,可见脑与心、肝、肾、脾诸脏功能相关。

先天因素 命门伏邪,或由于父母禀赋或孕产调养不当,胎气受损,或者脏气不平,或者气机逆乱,脏腑功能失调。脾肾虚而生痰,肝气旺而生风。

痰浊内生 饮食不节,过食醇酒肥甘,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或气郁化火,火邪炼津成痰,积痰内伏,一遇诱因,痰浊或随气逆,或因火炎,或随风动,蒙蔽心神清窍,发为痫证,故有“无痰不作痫”说。不洁饮食,虫阻脑窍,因虫而致风动,也是引发痫证之因。

七情失调 主要责之于惊恐。突受大惊大恐,造成气机逆乱,进而损伤脏腑,肝肾受损,则致阴不敛阳而生痰生风。脾胃受损.

[编辑本段]中医对癫痫的治疗历史

中医治疗效果较好的药物是礞石滚痰散,该药物在清朝时期曾为朝廷秘方用于治疗清朝末期皇室成员的癫痫和精神疾病,后经当时注明中医加以新药配伍,治疗癫痫的有效率很高。后来清政府被推翻,礞石滚痰散的药方只有山东胶东半岛潍坊地区一中医有记载,此方在建国后治愈过很多癫痫患者,那个姓张的大夫也曾轰动一时,后经,此中医被打成“右派”至农村务农。

三、常见病因

1.先天性疾病:如染色体异常、遗传性代谢障碍、 脑畸形及先天性脑积水等。

2.外伤:颅脑产伤是婴儿期症状性癫痫的常见原因。 挫伤、出血和缺血也能导致局部脑组织软化,日后成为癫 痫灶。成人闭合性脑外伤后约有5%发生癫痫;重症及开 放性脑外伤发生癫痫的更多,可达30%左右。

3.感染:在各种脑炎、脑膜炎、脑脓肿急性期的充 血、水肿、毒素的影响及血液中的渗出物都能引起癫痫发 作,痊愈后形成的疤痕及粘连也可能成为癫痫灶;寄生 虫,如脑血吸虫病、脑囊虫病常引起癫痫。

4.中毒:铅、汞、一氧化碳、乙醇等中毒,以及全 身性疾病如肝性脑病、高血压综合征、急进性肾炎、尿毒 症等,均可引起癫痫发作。

5.颅内肿瘤:30岁以后发生癫痫的病人,除脑外伤 外,脑肿瘤是常见原因,尤其是缓慢生长的胶质瘤、脑膜 瘤、星形细胞瘤等。

6.脑血管病:除血管畸形产生癫痫发作时年龄较轻外,脑血管病癫痫多见于中、老年人。出血性及缺血性脑 血管病均可引起癫痫。病后1年左右开始发生癫痫的约有 5%。

7.营养代谢疾病:低血糖、糖尿病昏迷、甲亢、维生素B6缺乏症等均可引起癫痫发作。

8.变性疾病:如结节性硬化症、老年性痴呆症等也 常见有癫痫发作。

9.高热惊厥:儿童期严重或频繁的高热惊厥容易造 成局部脑缺氧或水肿,日后形成癫痫灶而致病。

不是所有癫痫都能找到病因。有些癫痫病人在目前现 有的检查条件和诊断水平下,从脑部及全身找不到可以解 释脑部病症的结构变化和代谢异常,而和遗传有密切关 系,这一类病人就是我们所说的原发性癫痫。但是,有些 以往诊断为原发性癫痫的病人,现在又发现了脑部的病 变。因此,原发性癫痫是症状性癫痫中目前还无法查出原 因的一种特殊类型。在癫痫的诊断治疗过程中,强调查找 病因,积极进行病因治疗,无疑是必要的,但暂时找不到 病因者,也应及时进行症状治疗,即服用有效抗癫痫药, 以控制癫痫发作,待以后复查时进一步查找病因。

[编辑本段]癫痫影响因素

(一)遗传:经谱系、双生子及脑电图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等,充分证明原发性癫痫有遗传性,有的是单基因遗传,有的是多基因遗传,但不一定都有临床发作。晚近认为外伤、感染、中毒后引发的癫痫可能也有遗传因素参与。

(二)年龄:年龄对癫痫的发病率、发作类型、病因和预后均有影响。癫痫的初发年龄60%~80%在20岁以前。新生儿中常呈移动性部分性发作,6个月到5岁热性惊厥多见。儿童良性中央-颞棘波灶癫痫多在4~10岁开始,青春期后自愈。成年期多为部分性发作或继发性全身性发作。病因方面,婴儿期首次发作者多为脑器质性特别是围产前期疾病,其后至20岁以前开始发作者常为原发性者,青年至成年则颅脑外伤是一重要原因,中年期后颅脑肿瘤为多,老年者以脑血管病占首位。

(三)觉醒与睡眠周期:有些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患者多在晨醒后及傍晚时发作,称觉醒癫痫;有的则多在睡入后和觉醒前发作,称睡眠癫痫;觉醒及睡眠时均有发作者称不定期癫痫。后者多为症状性癫痫。婴儿痉亦常在入睡前和睡醒后发作,失神发作多为觉醒期发作。 晚上发作要注意不要睡在较高的床上,防止从床上摔下受伤。

(四)内分泌改变:性腺功能改变对癫痫有一定影响。全身强直-阵发挛性发作及部分性发作常在月经初潮期发病,有的在经前或经期发作加频或加剧。少数仅在经前期或经期中发作者称经期性癫痫。妊娠可使癫痫发作次数增加,症状加重,或仅在妊娠期发作。后者称妊娠癫痫。

(五)诱发因素:

1.发热、过量饮水、过度换气、饮酒、缺眠、过劳和饥饿等均可诱发癫痫发作。某些药物如美解眠、丙咪嗪、戊四氮或突然撤除抗痫药物,亦可导致癫痫发作。

2.感觉因素:某些患者对某些特定的感觉如视、听、嗅、味、前庭、躯体觉等较为敏感,当受刺激时可引起不同类型的癫痫发作,称反射性癫痫。

3.精神因素:某些患者在强烈情感活动、精神激动、受惊、计算、弈棋、玩牌等时可促癫痫发作,称精神反射性癫痫。

[编辑本段]中医对癫痫的认识

癫痫,中医又称癫疾、痫证。癫疾之名始于《内经》。《素问·奇病论》云:“人生而有病癫疾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癫疾也。”明确指出了先天因素在本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诸病源候论·癫狂侯)对本病的临床特点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癫者,卒发仆也,口吐诞沫、口涡目急、手足缭戾、无所觉知、良久乃苏。”《济生方·癫痫论洽》对痫症按五脏分类,指出:“此五痫应乎五畜,五畜应乎五脏者也。”朱丹溪在《丹溪心法·痫》中指出:“痫证有五,……无非痰涎壅塞,迷闷孔窍。”对痰浊与病症的发病关系进行了探讨。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对癫痫痈症的主要症状、发病过程和起病突然,具有反复性等特点,都作了较详细的说明。程国彭在《医学心悟·癫狂瘸》中指出:“经云重阴为痛,重阳为狂,而瘸证则痰涎聚于经络也。”虞抟在(医学正传·癫狂瘸证)中指出:“痫病主乎痰,固火动之所作也,治法,痫宜乎吐……。”李用粹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在《证治汇补·痫病》中指出了阴痫、阳痫的分证方法,并提出了治则:“阳痈痰热客于心胃,闻惊而作,若痰热甚者,虽不闻惊亦作也,宜用寒凉。阴痫本乎痰热,因用寒凉太过,损伤脾胃变而成阴,法当燥湿温补祛痰。”

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对病症进行了进一步阐发,认识到本病与气虚、血瘀有关。

痛证之形成,大多由于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造成脏腑失调、痰浊阻滞、气机逆乱、风阳内动所致,风、火;痰、瘀导致心、肝、脾、肾脏气失调、七情不遂、气机不畅而致肝郁,肝郁克脾、脾虚生痰、痰迷心窍、痰可化热、热盛化火、火极生风、痰迷心窍而致神昏、风之动摇可致抽搐,但尤以痰邪作崇最为重要,正如《医学纲目一痛痫》中说:“癫痫者,痰邪逆上也。”指出痰邪为病是癫痫的根本原因。

总之,先天因素、七情失调、外感六*、饮食不节、脑部外伤、劳累过度、痰浊上扰、闭塞清窍、蒙蔽心神、壅遏经络,均可引起癫痫发作。

能详细谈谈血府逐瘀汤吗

来源《医林改错》卷上。 组成当归生地各9克 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 赤芍各6克柴胡3克 甘草3克桔梗4.5克 川芎4.5克牛膝10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要适应病症神经精神系统病症:如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神经衰弱综合征、脑外伤后遗症、脑水肿、脑血管病、癫痫、脑囊虫、脑积水、脑动脉硬化、眩晕、麻痹震颤、精神分裂症等。 心血管系统病症:如冠心病、心绞痛、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无脉症、血栓性静脉炎等。 消化系统病症:如溃疡病、慢性肝炎、肝脾肿大、呕吐、呃逆等。 妇产科病症:如原发性痛经、流产后腰痛或出血、产后身痛、月经失调、不孕症、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等。

编辑本段主治

上焦瘀血,头痛胸痛,胸闷呃逆,失眠不寐,心悸怔忡,瘀血发热,舌质暗红,边有瘀斑或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3妇人血瘀经闭不行,痛经,肌肤甲错,日晡潮热;以及脱疽、白疙,眼科云雾移睛、青盲等目疾。现用于高血压、精神分裂症、脑震荡后遗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血栓性静脉炎、色素沉着、性功能低下、更年期综合征、顽固性头痛、顽固性低热、眼底出血等属瘀血内阻,日久不愈者。 本方主治胸部的瘀血证。胸部属肝而包括上焦,肝司营血,性喜畅达,功能疏泄。今血瘀胸中,肝失疏泄,故症见头痛、胸痛、失眠、心慌、呃逆等证。治宜调肝逐瘀为法。故本方除桔梗引药上引,牛膝引邪下行,甘草和中调药外,其余药物均入肝经。如当归、生地、柴胡养血活血,清热疏肝,适用于血瘀热证;桃仁、赤芍、红花逐瘀活血;血不得气不活,气不得血不行,川芎为血分气药,枳壳擅长理气疏肝,二者合用,助本方理气活血,并有调理肝脾作用,诸药配伍,共成活血逐瘀,理气疏肝之剂。

编辑本段实验研究

1.改善微循环,抗休克《中成药研究》1988(7):29,对微循环作用的观察表明,消化道给药后,能明显改善由高分子右旋糖酐造成的大鼠急性微循环障碍,并可防止由于微循环紊乱而致的血压急剧下降。证明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器官血流灌注量的效应。 2.凝血作用和抗凝作用《浙江中医杂志》1981(10):428,本方静脉制剂在试管内有缩短复钙时间、凝血酶原和凝血酶凝固时间,对血小板有解聚作用,并能复活肝脏清除能力。 3.血府逐瘀汤对用血瘀证兔模型血清损伤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将正常组、血瘀模型组、血瘀+中药组和高脂血症组兔血清加入同批培养的正常兔主动脉内皮细胞中,作用24小时后,观察细胞液中ET、NO的含量和t-PA、PAI及AT-Ⅲ活性的变化。结果与正常血清组相比,血瘀血清组细胞液中的ET和NO含量都明显升高,PAI活性也明显升高,AT-Ⅲ活性则明显降低,t-PA活性虽有下降趋势,但无显著性意义;而血瘀+中药血清组细胞液中的ET和NO含量以及t-PA、PAI和AT-Ⅲ活性都未有明显改变。结论显示血府逐瘀汤能调节血瘀证兔模型血清对内皮细胞ET/NO的释放平衡作用和降低其对抗凝、纤溶功能的影响,对内皮细胞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编辑本段方诀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桔赤芍熬,柴胡芎枳加牛膝,活血化瘀功效高。 组方当归三钱(9克),生地三钱(9克),桃仁四钱(12克),红花三钱(9克)、枳壳二钱(6克),赤芍二钱(6克)、柴胡一钱(3克),甘草二钱(6克),桔梗一钱半(4.5克),川芎一钱半(4.5克),牛膝三钱(9克)。 方剂特点功效本方由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赤芍)合四逆散(柴胡、枳壳、甘草、赤芍)加桔梗、牛膝而成。方中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养血,防纯化瘀之伤正;四逆散疏理肝气,使气行则血行;加桔梗引药上行达于胸中(血府);牛膝引瘀血下行而通利血脉。诸药相合,构成理气活血之剂。本方以活血化瘀而不伤正、疏肝理气而不耗气为特点,达到运气活血、祛瘀止痛的功效。 方剂主治本方为王清任用于治疗“胸中血府血瘀”诸症之名方。即由于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所致头痛、胸痛、憋闷、急躁、肝气病及用归脾治疗无效的心跳心忙、胸不任物或胸任重物、夜睡多梦、失眠不安、发热、饮水即呛、干呕、呃逆、食从胸后下等症,均可用本方治疗。

编辑本段其它

色素沉着、尿血、多汗症、低热、乳房纤维瘤、三叉神经痛、脑瘤、慢性荨麻疹、痒疹、慢性咽炎、盗汗、哮喘、胸壁挫伤、视网膜静脉血栓形成及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等。(选自《中国历代名医学术经验荟萃丛书》) 出处:《医林改错》 本方由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实、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诸药组成。用于胸中瘀血,阻碍气机、兼肝郁气滞之瘀血证,证见胸痛、头痛曰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舌质黯红,脉涩或弦紧等。有活血袪瘀、行气止痛之功。 本方原为治瘀血内阻胸部,气机失畅以致胸痛胸闷之剂。王清任认为隔膜的低处,且如池,满腔存血,名曰“血府”。于是根据“血府”可以产生“血瘀”的理论,创立此方。本方从桃红四物汤化裁而来,不仅可行血分之瘀滞,又可解气分之郁结,活血而不耗血,袪瘀又能生新,使“血府”之瘀逐去而气机畅通,从而诸证悉除,故名“血府逐瘀汤”。

鲁兆麟人物介绍

鲁兆麟

鲁兆麟,出生于北京中医世家,“中医各家学说”的领军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二级教授、主任医师,首都中医药养生首席指导专家,享受特殊津贴,“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中文名:鲁兆麟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42年

职业:医生

毕业院校:北京中医药大学

主要成就:首创“中医医案学”

代表作品:《中医各家学说(四版教材)》

人物简介

鲁兆麟(1942—),男,北京市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中医医史文献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市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学术带头人。现为学位委员会中医药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新药评审委员会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各家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临床药物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任。

家庭背景

鲁兆麟,1942年出生于中医世家,鲁氏家族世代行医,其父鲁春溥先生师从于京城四大名医施今墨先生,独立开诊后医名遐迩。

生平经历

1942年,出生于中医世家。

1959年—1965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今北京中医药大学)系大学毕业。

1965年—1978年,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教师。

1971年—198年,拜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教授为师,随师学习。

1978年—1984年,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教师、副主任、主任。

1984年—1988年,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兼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主任。

1986年—至今,评为副教授。

1989年—2002年,任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主任兼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主任(1997年免去教研室主任)。

1990年—至今,评为教授。

1994年—至今,被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导师。

1995年—至今,开始享受特殊津贴。

2002年—至今,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学术带头人。

2010年—至今,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为其建立的“鲁兆麟名医传承工作站”与面向广大患者而成立的“北京兆麟堂中医诊所”合并办公。

大事件

2010年在台湾友人和海内外朋友的一再建议下,鲁老师决定开办“兆麟国医堂”诊所,服务社会。现在兆麟堂名医汇集,已成为北京著名中医诊所之一。

出诊时间

兆麟堂:周一、周三、周四全天,周六下午,周日上午,须预约。

医疗特长

擅长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对于脾胃病、儿科疾病、妇科疾病(不孕不育、月经不调、子宫肌瘤)、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疗效显著。

社会职务

1.兆麟堂首席医生。

2.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

3.学科评议组成员。

4.全国中医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会理事长。

5.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各家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药人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8.北京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委员会主任。

9.台湾长庚大学、西北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聘为客座教授。澳门科技大学中医学顾问。

教学经验

鲁老师经常说,一名中医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发奋读书,夯实中医基础;勇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勤于思考,培养中医思维;师承名师,加快成长过程。近年来,鲁老师考察接受了一批青年中医,成立了“国老讲习所”,开启了一种传承中医的全新模式。鲁老师要求学生们多读中医经典,并在繁忙的日常诊疗工作中抽出时间,每周定时亲自为学生们讲解医学典籍,解析临床病案,并亲自带学生们出诊,使学生们的中医能力迅速提升。

治学思想

鲁教授长期坚持“科研不脱离临床”的原则,认为“治好病是评判医生的根本标准”。

学术内容

章太炎先生曾说:“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研习历代名医医案,有利于读者开阔诊治思路,逐步达到“审证确、思路精”的临床水平。中医医案自宋代以来,受到后世中医学者的广泛重视,专著有数百种,临床各科医案多不胜数,明代以后研究者殊多,逐步形成了一门学科。中医医案有“宣明往范、昭示来学”的作用,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医案有提高临床辨证论治的能力与作用。同时,还可继承古今临床的丰富经验。因此,研究中医医案对提高中医临床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鲁老师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医案研究,首先提出“中医医案学”概念,并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率先开展了《中医医案学》的教学工作,并编写了高校内部教材。今天,中医医案学已在全国众多高校开展,颇受广大师生欢迎。

中医医案的整理最早始于明代,江_父子用数年时间,整理成《名医类案》一书,开创了医案整理研究的先河,清代魏之_在《名医类案》基础上,又整理成《续名医类案》一书,两部医案著作收集自战国至清代近8000则医案。此后,这一工作一直无人继续传承,直至1995年,由鲁老师率领的专家团队,历时十余年终于完成了中医医案学巨著——《二续名医类案》。该书收集了《续名医类案》成书之后至中华人民和国建初期已故的名医医案,也收录了部分《续名医类案》成书之前未收之医案。共收集医案专著200余部,选录医案约一万五千则。医案的排列,按内科、外科、骨伤科、妇科、儿科、眼科、耳鼻喉、口腔科为序;各科下按病分类,各病之医案均按成年年代先后编排,系后人整理的医案则按医家卒年排入,以例对历代医家进行对照研究。鲁老师说,古代医籍中记载的中医医案共有十余万则,此次专家团队共整理出八万余则,又在其中精选出一万五千则医案,编辑成了《二续名医类案》。

此后,鲁老师又陆续出版了《中医医案学》、《中医临床思维方法》、《临证必读医案专著丛书》等中医医案类学术著作,为中医医案整体学科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主要领域

鲁兆麟教授在中医教学、科研、临床工作中,研究领域为中医医史文献,主要研究方向为:1.历代名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2.中医学术流派及学说研究;3.中医医案研究。

科研成果

先后主持与参加局级以上科研课题5项,获科研成果奖3项,主编全国各家学说教材2部,率先开展中医医案研究,主编《二续名医类案》,获立夫医药优秀著作奖。先后主编及参编出版著作25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0余篇。此外,与王永炎院士共同主编的中医教学高级参考书《中医内科学》曾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一等奖。

医学贡献

曾先后赴美国、新加坡等地讲学,赴日本、韩国、德国进行学术交流,积极推动中医药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此外,鲁老师还多次应邀到台湾、香港及澳门等地讲学,并指导当地的中医药教育和中医的医疗工作。在其受邀于台湾长庚大学讲学期间,同时进行带教义诊,被当地媒体广泛关注并作追踪报道。有利地促进了中医药事业在两岸三地的传播与发展。

目前,鲁兆麟教授负责北京市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项目“鲁兆麟名医传承工作站”的建设工作,2010年将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为其建立的“鲁兆麟名医传承工作站”与面向广大患者而成立的“北京兆麟堂中医诊所”合并办公。悬壶济世,带徒授课指导临床技巧,并培养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家玮副教授作为自己的学术经验继承人,继续为中医药的学术传承和人才培养贡献自己一生所学。

获得荣誉

国家级名老中医,享受特殊津贴,“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个人生活

鲁老师最初在中医诊断教研室工作,后因开始,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学校经常派出医疗组进入基层给广大治病。因此,鲁老师在独立应诊的同时,还得到了、印会河、刘渡舟、赵绍琴等多位中医大家指导,名家点播,受益匪浅。1973年,为了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国家“解放”了一批中医学名老专家,其中包括中医泰斗任应秋先生,鲁老师作为首批学术继承人,正式拜在任氏门下,并调入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1973年至1984年的十年间(任先生1984年10月17日逝世),鲁老师跟师十载,尽得真传。中医历代古籍浩如烟海,不将中医古籍阅遍,如何能将中医各家学术思想、学派传承了然于心。鲁老师说为什么任先生能够开创中医各家学说这门学科,因为任先生真正做到了博览群书,任先生读过的中医典籍有千种之多。鲁老师跟随任先生编写出第一部《中医各家学说》教材,任先生逝世后,鲁老师主编过多部《中医各家学说》教材,成为任氏《中医各家学说》的嫡系传人。由于鲁老师阅读了大量的中医典籍,在业内有“活字典”之美誉。

人物评价

鲁老师还经常告诉学生们“医乃仁术”,作为一名医生不但要有高超的技术,更要有良好的医德。面对着上至国家***,下至平民百姓,在鲁老师眼里他们都只有一个身份就是——病人。鲁老师在接诊时,平易和蔼,丝毫没有“大专家”的架子,深受患者的尊敬。

效仿春蚕蜡炬,情系中医传承,鲁老师现在把传承中医学术、培养中医接班人列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这位年逾古稀的中医大家对于继承、发展祖国医学的一片赤诚,令人动容。

主要论文

1.王清任对中医气血辨证的贡献鲁兆麟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5):22~23

2.代赭石可用以治喘鲁兆麟等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4):68

3.治疗性功能失常当注意宁心安神鲁兆麟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5):49~50

4.抵当汤加味可用于外伤性癫痫鲁兆麟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5):49

出版著作

1.《素问注释汇粹》副主编198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2.《中医各家学说教学参考书》副主编198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3.《黄帝内经章句索引》参编198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4.《中医各家学说(四版教材)》参编1986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5.《中医各家学说(刊授教材)》主编1988年中医古籍出版社

6.《中国医学名著珍品全书》主编1995年辽宁科技出版社出版

7.《二续名医类案》主编1996年辽宁科技出版社出版

8.《中医各家学说(协编教材)》主编1996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9.《黄帝内经研究大成》副主编1997年北京出版社出版

10.《近代名老中医临床思维方法》主编199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1.《中医各家学说(自考教材)》主编2000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2.《今日中医临床丛书》副主编200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3.《中医内科学高级教学丛书》副主编200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4.《中医临床禁忌手册》主编2002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15.《临床实用中成药》副主编200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6.《中医各家学说专论》主编200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共著作16部,其中主编(副主编)14部,参编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