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结节性硬化怎么办?

小儿痉挛症acth治疗效果如何-acth治疗小儿癫痫

结节性硬化症又称Bourneville病、Epiloia病,是源于外胚层的器官发育异常所致病变累及神经系统、皮肤和眼,也可累及中胚层、内胚层器官如心、肺、骨、肾和胃肠等。本病常侵犯多个脏器及组织,任何器官或组织几乎均可受累。临床表现因病变部位的不同而复杂多样,可出现肾衰竭、心力衰竭、癫痫持续状态、呼吸衰竭等并发征。临床以面部血管纤维瘤、癫痫发作及智能减退为临床特征。本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散发病例亦不少见。

诊断

根据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族史、典型皮脂腺瘤、3个以上色素脱失斑、癫痫发作(包括婴儿痉挛、智能减退)可作临床诊断。头颅X线摄片在50%~70%的患者可发现位于顶区的颅内钙化,这是由于钙盐在室管膜下结节内沉积所致,出生时通常不存在至儿童期逐渐出现。如CT检查发现颅内钙化灶及室管膜下结节可确诊。若伴肾脏或其他内脏肿瘤、脑电图(EEG)检查常有高峰节律紊乱,也有助于诊断。应注意与神经纤维瘤病鉴别,后者也累及皮肤、神经系统和视网膜。

治疗

对症治疗,如控制癫痫发作,婴儿痉挛可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治疗;应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脑脊液循环受阻可手术治疗,面部血管纤维瘤可行整容术。

预后

由于本病病程进展缓慢,部分患者预后不良,多数患者可存活数十年。对症治疗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肾衰竭、心力衰竭、癫痫持续状态、呼吸衰竭等并发症为主要亡原因。

预防

进行遗传咨询,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近亲结婚、携带者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和选择性人工流产等防止患儿出生。

促皮质素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促皮质素说明书 4.1 药品名称 4.2 英文名称 4.3 促皮质素的别名 4.4 分类 4.5 剂型 4.6 促皮质素的药理作用 4.7 促皮质素的药代动力学 4.8 促皮质素的适应证 4.9 促皮质素的禁忌证 4.10 注意事项 4.11 促皮质素的不良反应 4.12 促皮质素的用法用量 4.13 促皮质素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4.14 专家点评 5 促皮质激素中毒 5.1 临床表现 5.2 实验室检查 5.3 诊断 5.4 治疗 6 参考资料 1 拼音

cù pí zhì sù

2 英文参考

adrenotrophin [朗道汉英字典]

acortan,acosto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促皮质激素(ACTH)由脑垂体前叶分泌,主要作用是 *** 肾上腺皮质增生,促进肾上腺皮质类固醇(主要为糖皮质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临床上主要用于肾上腺皮质疾病的诊断(ACTH试验);曾用于治疗垂体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因注射给药时剂量不易掌握,已较少应用。中毒多因误用大量、短期内多次连续应用治疗剂量、突然停药或减量过快所致,少数病人因机体对之敏感性增高,在应用促皮质激素时可引起过敏反应。

4 促皮质素说明书 4.1 药品名称

促皮质素

4.2 英文名称

Corticotrophin

4.3 促皮质素的别名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皮质激素

4.4 分类

内分泌系统药物 > 下丘脑及影响内分泌的药物

4.5 剂型

1.注射用促皮质素:每支25U、50U,供静脉滴注或肌内注射;

2.长效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凝胶(Acthar Gel):40U(1ml),供肌内注射或皮射;

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氢氧化化锌悬液:40U(1ml),仅供肌内注射。

4.6 促皮质素的药理作用

促肾上腺皮质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可 *** 肾上腺皮质增生和分泌皮质激素,主要是皮质醇(氢化可的松),其次是盐皮质激素和雄激素,因此对严重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或萎缩者无效。

4.7 促皮质素的药代动力学

促肾上腺皮质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是从猪或其他哺乳动物垂体前叶提取的一种多肽,由39个氨基酸组成。促皮质素口服无效。静脉注射后立即起作用,半衰期约15min,但其生物效应可达2~4h。长效制剂氢氧化化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凝胶,皮射和肌内注射可维持有效血药浓度约12~24h。

4.8 促皮质素的适应证

1.急性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风湿热、哮喘、变态反应性皮肤疾病、红斑狼疮等。其临床使用适应证与皮质激素相同,但肾上腺皮质功能完全丧失者无效。促皮质素须注射给药,使用不便,多作为长期糖皮质激素治疗的辅助治疗,以防止肾上腺萎缩。

2.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垂体性),应用促皮质素可使肾上腺皮质功能恢复,但由于需注射给药,剂量难以掌握,故较少用作长期治疗。对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者促皮质素无效。

3.作为肾上腺皮质储备功能检查,以注射促皮质素后,观察尿游离皮质醇或17羟皮质类固醇和17酮皮质类固醇的反应,用以评价皮质激素治疗期间、治疗后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以及鉴别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患者的病变部位。

4.9 促皮质素的禁忌证

不宜用于结核病、高血压、糖尿病、溃疡病和孕妇。

4.10 注意事项

1.应用时要注意肾上腺皮质的储备功能,功能低下及无功能者不宜用。

2.也不宜应用时间过长,防止发生肾上腺皮质功能耗竭。

4.11 促皮质素的不良反应

和皮质激素相似。

1.大量使用可引起水钠潴留和高血压、精神异常、糖耐量异常、蛋白质消耗、骨质疏松、低血钾、月经异常、色素沉着和痤疮等。

2.部分患者对促皮质素有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4.12 促皮质素的用法用量

1.常用剂量是12.5~25U溶于5%葡萄糖液500ml中,于8h内均匀静脉滴入。剂量应根据不同疾病和个体决定。

2.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凝胶针剂:常用剂量为20~40U,皮射或肌内注射,每天1~2次。

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氢氧化化锌悬液:一般20~40U,肌内注射,每天1次。

4.13 药物相互作用

促皮质素与类固醇、螺内酯或雌激素存在相互作用。

4.14 专家点评

具有肯定疗效,是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常用药物。

5 促皮质激素中毒

促皮质激素(ACTH)由脑垂体前叶分泌,主要作用是 *** 肾上腺皮质增生,促进肾上腺皮质类固醇(主要为糖皮质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口服后在胃内被胃蛋白酶破坏而失效,只能注射应用,其在血浆中的半衰期是15min。临床上主要用于肾上腺皮质疾病的诊断(ACTH试验);曾用于治疗垂体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因注射给药时剂量不易掌握,已较少应用。中毒多因误用大量、短期内多次连续应用治疗剂量、突然停药或减量过快所致,少数病人因机体对之敏感性增高,在应用促皮质激素时可引起过敏反应。[1]

5.1 临床表现

临床上患者可因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增加出现不良反应[1]:

1.精神症状

可出现情绪激动、烦躁不安、谵妄、病态性欣快、神经过敏等。心理改变呈狂躁抑制型或精神分裂型,甚至出现自杀行为。突然停药可出现头痛、食欲缺乏、焦虑或抑郁等。

2.假性脑瘤表现

长期应用者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视盘水肿等颅内高压表现。

3.胃肠道反应

增加胃酸及胃酶的分泌,减少胃黏膜黏液的分泌,使自我保护与修复能力减弱,长期大量应用可诱发或加重溃疡病,甚至引起出血或穿孔。

4.皮肤、肌肉、骨骼改变

外用偶可引起皮肤感染、干燥、萎缩、色素沉着、激素性粉刺、鱼鳞样变化等。长期大量使用,可引起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甚至自发性骨折。

5.神经症状

可诱发震颤麻痹、癫痫、多发性神经炎等。

6.眼病

长期应用可导致眼压升高,引起青光眼;又可影响晶状体,诱发白内障。

7.诱发或加重感染

用药不当,容易诱发感染或使体内潜在的感染灶(如静止的结核病灶)扩散,恶化。

8.过敏反应

可在肌注或静注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生,出现荨麻疹、发热、哮喘、呼吸困难、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反应;小儿常出现惊厥。

5.2 实验室检查

呕吐物、胃液、尿、血液检查,可证明毒物。[1]

5.3 诊断

促皮质激素中毒的诊断要点为[2]:

1.病史 明确用药史。

2.临床表现

(1)临床应用中,患者可因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出现不良反应,如轻度糖尿病、精神症状、诱发或加重溃疡病、皮肤色素沉着、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等。

(2)长期大量使用可导致心肌肥大、肾上腺增大增重、白细胞增多、青光眼、白内障形成等。

(3)出现震颤麻痹、癫痫、多发性神经炎等神经症状。

(4)过敏反应:发热、荨麻疹、哮喘、呼吸困难、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甚至过敏性休克。

3.药物分析?呕吐物、胃液、尿、血液查及毒物。

5.4 治疗

促皮质激素中毒的治疗要点为[3]:

1.清除毒物 出现中毒症状后立即停止用药,若口服药物导致中毒,立即催吐,应用1:5000高锰酸钾液洗胃并导泻。

2.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

(1)立即静滴10%葡萄糖液以促进毒物排泄。

(2)有精神症状时,逐渐减药量至停药,并给予安定及氟哌啶醇等镇静药物;癫痫发作者,可用抗癫痫药物;对震颤麻痹者,可用左旋多巴胺,苯海拉明等;颅内压增高者,应用脱水、利尿剂降低颅内压。

(3)消化道溃疡活动时,避免进食 *** 性食物,应用抗酸制剂,发生出血者加用止血药,穿孔者立即手术治疗。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发生时,给予高蛋白饮食,服用钙剂和维生素D。

(4)继发感染时,积极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醋酸曲安缩松简介

醋酸曲安缩松是一种口服药物,也被称为“曲安奈德”,主要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来治疗多种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醋酸曲安缩松属于类固醇药物,可以通过减少体内的白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的数量和活性来减轻身体的自身免疫反应。因此,它可以有效地缓解各种炎症导致的不适和肿痛。

醋酸曲安缩松还具有抑制过敏反应和减轻组织损伤的作用。它可以改善皮肤过敏、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同时也有助于预防并减轻运动员因受伤而引起的肌肉和关节损伤。

需要注意的是,醋酸曲安缩松虽然对许多患者都非常有效,但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副作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胃部不适、水肿、高血压等问题,尤其是在长期使用的情况下,更需要密切监测身体状况。

醋酸曲安缩松是一种重要的治疗药物,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并且注意及时发现和解决任何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对于需要使用该药物治疗的患者,建议加强与医生的沟通和交流,并注意保持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以增强身体免疫系统的健康。

儿童癫痫的临床特点

婴儿痉挛发作时脑电图可归纳以下三种波型:①持续出现的高度失律波型;②阵发性去同步化;③阵发性过度同步化。其中以②最为多见,此种波型在1~5秒内各导联均出现14~20C/S的低波幅快波及低波幅慢波。棘波及高波幅δ波完全消失,其后波幅逐渐增高,并出现δ波及棘波,而后恢复到间歇期的高度失律。

婴儿痉挛在发作间歇期有其独特的脑电图表现,即高度失律(也叫高峰节律紊乱)。典型的高度失律为“毫无规律,毫无次序地出现高波幅慢波及棘波,棘波的持续时间及出现部位经常变化,有时为局灶性,数秒后又变为多灶性,甚至弥漫性”。不典型的高度失律,可有接近基本节律的成分,其中棘-慢波也多少有些节律性,还有些则表现为两侧反复出现持续数秒短暂不规则的棘?慢综合波,其后完全抑制。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表现不像较大婴儿那样容易确定,其惊厥表现是片断的,而且常难以和生理运动相区别。国内有人根据临床表现特点主张把新生儿惊厥分为五种类型。

⑴微小惊厥:包括呼吸暂停、眼强直性偏斜、眼睑反复抽动。嘴唇颤动、流涎、吸吮及咀嚼动作,有时伴有类似游泳样或踏自行车的上下肢体复合运动。

⑵多灶性阵挛性惊厥:这种惊厥是移动性的,可见阵挛性运动迅速地从这一肢体转移到另一肢体,或从一侧转移到另一侧。

⑶强直性惊厥:其特征是全身的伸展和僵硬,常伴有呼吸暂停和双眼向上偏斜。

⑷局灶性阵挛性惊厥:本型少见,常起于一侧肢体或一侧面部,并扩展到身体同侧其他部位,没有意识丧失。

⑸肌阵挛性惊厥:本型少见,表现为上肢和(或)下肢同时发生的急促的牵拉运动。 婴儿痉挛症也属于一种难治性癫痫综合征,多数是因脑部器质变或遗传性代谢性疾病所引起。常用的抗癫痫药物几乎无效。所以,目前在临床上只能是一方面控制发作,另一方面积极寻找并清除病因。

在药物治疗方面,有如下几种方法:

①激素治疗: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目前被认为是最有效,并较普遍单用的药物。剂量为每日25~40单位,持续肌注2~6周。在控制痉挛及改善脑电图方面近期效果明显,尤其是对原发例疗效为优。但远期效果难以评估,而且可见有高血压和血钾降低。

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无效者,可改用地塞米松0.3~?0.5?mg/kg体重/日或强地松 2~10mg/kg体重/日,口服疗程为2~6周。若痉挛停止,脑电图恢复正常,则可按每周地塞米松?0.5mg,或强地松2.5mg减量,直至开始量的1/2,再维持3个月,然后再用更小剂量维持数月。

皮质激素减量时,可合并应用硝基安定,并应注意预防和控制感染,并相应补钾、补钠。

②丙戊酸钠:一般以15~20mg/kg体重/日的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60~70mg /kg体重/日,个别可达100mg/kg体重/日。若无毒副作用,以偏大剂量的效果为好,但应注意严重肝中毒的发生。

③非氨酯、氨己烯酸:此二药在临床上常单用或做为辅助用药,一开始为小剂量,以后每周增加1次,直至获得疗效而无显著副作用为止。非氨酯的起始用量为 15mg/kg体重/日,维持量为45mg/kg体重/日。氨己烯酸的剂量为40~100mg/kg体重/日。

④维生素B6:以20~50mg/kg体重/日的剂量,分3~4次口服,从小剂量开始,以后每隔3~4 天加量1次,共服2周。此时若合并应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丙戊酸钠则效果更好,其副作用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泻及肝功能障碍等。

⑤免疫球蛋白:目前静脉注射方法及剂量都不统一,一般为每次200mg/kg体重,隔日1次,共 3次,3周后重复。肌肉注射法用低温乙醇处理过的人血丙种球蛋白,每疗程1000~1500mg/k g体重,每日300~600mg,无明显副作用。

在病因治疗方面:

如系因颅内占位病变引起者,经手术治疗后有些患者即使不服用抗癫痫药物也不再发作。有些遗传代谢性疾病通过补充大量B族维生素也可控制发作。而对于一些病因不明或病因不能解除的婴儿痉挛,临床上以控制发作为主。总之,不论属于哪种情况,均以及早治疗,发作得到及时控制的效果为好,反之则差,甚至于极差。 本病也是小儿难治性癫痫中的一种,目前临床上尚无一定的治疗方案,有个别患者单用丙戊酸即有效,但大多数仍是采取丙戊酸和氯硝安定合用,非氨酯或氧异安定可单用,也可作为其他抗癫痫药物的辅助药物一并应用。对经上述药物治疗均无效的病例,可试用生酮饮食(即含脂肪较多而蛋白与碳水化合物较少的食物)。

⒎婴儿痉挛症对小儿智力有影响吗?

婴儿痉挛症是婴幼儿时期所特有的一种癫痫。发病年龄早,具有特殊的惊厥形式,脑电图表现为高峰节律紊乱。本病预后不良,病后智力、体力发育明显减退。

婴儿痉挛症多在1岁以内发病,3~7个月发病人数最高,男孩较女孩发病率高。本病病因包括先天发育障碍、代谢异常、各种产伤、出生后外伤及神经系统感染,约50%的小儿找不到病因。

婴儿痉挛症发作时表现为全身大肌肉突然强烈抽搐,头及躯体向前倾,上肢前伸、弯曲向内,下肢弯曲到腹部,两眼斜视或上翻,伴有意识障碍。一次发作时间短,1~2秒钟缓解,但可再次抽搐,形成一连串发作,少则2~3次,多达几十次甚至更多。发作前患儿往往伴有一声喊叫或不自主发笑,面色苍白或发红,发作后极度疲倦、嗜睡。发作次数每日1~10次不等,白天比夜晚易发作,下午较上午易发作,有的小儿在刚入睡或醒后不久容易发作,有时突然的声响也可引起发作。

病后患儿智力及体力发育显著落后,表情呆滞、淡漠,不会笑,不认人,不会注视,竖头、站、行走均受影响,语言发育落后。

典型的婴儿痉挛症发作大多在1岁半以内停止,大多数转变为癫痫大发作或小发作。病程越长对智力影响越重。如由先天发育异常、先天代谢异常、新生儿窒息或颅内出血所致的则对智力影响更严重。

虽然本症预后差,对智力影响严重,但激素治疗后可控制症状,对智力恢复有一定疗效。所以家长发现小儿反复抽搐,应及早诊治,减轻对智力影响,防止小儿脑部外伤及脑部感染的发生。 癫痫小运动型发作是癫痫的一种临床类型,特点是发病早,多在6个月至6岁之间起病。发作形式多种多样,常伴有器质性脑病变和智力发育落后,治疗困难,预后不良。脑电图常有异常改变。

先天性发育障碍、代谢异常、围产期缺氧、神经系统感染、癫痫持续状态所致脑缺氧均可引起癫痫小运动型发作。

本病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四种:①肌阵挛发作:表现为头、面、颈或躯干、肢体突然抽动,抽动多单一,有时也重复抽动。当全身或某个肢体抽动时,上肢抖动可将手中物体甩出。发作时多不伴意识丧失。②无动性发作:表现为患儿站立时突然低头、手指伸开、上臂下垂、屈膝、跌倒。发作时可有短暂的意识障碍,也可无明显的意识障碍,发作后立即清醒。患儿常因跌倒而伤及头部,头部可见伤痕。③强直性发作:表现为患儿躯干向前弯曲,头向前倾,两肩上抬,固定于某种姿势,持续30秒至1分钟左右,意识丧失短暂,发作后立即清醒。④不典型小发作:表现为片刻发呆、双眼发直、动作停止。有的发作常伴有流泪、流口水、发笑、原地旋转等表现。

癫痫小运动型发作可能一日多次发作,发作密集时,小儿处于意识朦胧状态,语言缓慢,反应迟钝,生活不能自理。这种发作的持续状态,可持续数小时、数日甚至数月,所以对小儿智力影响大。

因本病治疗困难,对小儿智力影响大,所以我们要尽量消除病因。如果胎儿在母体内有胎动异常,应住院观察治疗;出生时有窒息要积极抢救,避免缺氧加重;出生后要注意防治脑部感染等。当小儿有上述情况发生,应送小儿到医院查脑电图以确诊。早期治疗,减轻发作程度,减少发作次数,从而减轻对小儿智力的影响。 癫痫大发作是癫痫最常见的一种发作类型,特点是突然意识丧失并出现全身性肌肉抽动。本型如果既往无明显的脑损伤史,则多无明显智力影响,预后较好。凡发病年龄小、治疗不及时、既往有严重脑损伤病史、有多次持续时间较长的发作而不易控制者,容易伴有智力低下等严重问题,预后较差。

癫痫大发作病因较为复杂,约半数小儿找不到明显的致病原因。可能的致病原因有:高热惊厥、头颅外伤、脑发育不全、新生儿窒息及产伤、脑炎及脑膜炎后、中毒性脑病后、先天性代谢异常、一氧化碳中毒后、核黄疸后遗症等。

癫痫大发作表现为小儿全身肌肉抽动、双眼上翻、眼球固定、咀嚼肌紧张、口半张、易咬伤舌头、喉部肌肉痉挛可致呼吸暂停、面部发青、小便失控等。发作持续时间约5分钟左右,发作后感到疲乏、头痛,有时呕吐和全身肌肉酸痛等。每日发作数次或数年发作一次不等。癫痫大发作有的在清醒时,有的在睡眠时,有的无规律。

家长和护理人员要注意防止小儿脑部外伤,避免脑部感染,发热时注意处理而防止高热惊厥,冬天防止煤气中毒。小儿新生儿期如有黄疸不退或加重,应积极治疗,防止核黄疸发生而导致癫痫大发作。如小儿出现全身抽搐、神志不清等应立即到医院抢救,检查脑电图以确诊,如为癫痫应及时、有效治疗,减少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减轻对小儿智力发育的影响。 精神运动性癫痫是以发作性运动障碍同时伴有精神异常为特点的癫痫。本病中约半数小儿无确切的病因。患儿家族中有惊厥史、脑电图异常及精神病史的发病率高;患儿在4岁以前有高热抽搐病史,其发病年龄越小,发病时间越长,反复发作者转为精神运动性癫痫可能性越大;另外,出生时有脑损伤,出生后有头部外伤史也可引起本病。

本病发作前数秒钟患儿多有恐惧感,较大的患儿可出现幻觉、出汗、腹痛等。然后出现意识丧失或处于朦胧状态,重复刻板动作如摸索、耸肩、晃头、转圈、咀嚼、伸舌等,还可能出现异常感觉如肢体麻木、咽部阻塞感,少数有听觉异常。发作后出现疲乏、嗜睡、头痛、呕吐、精神混乱、短暂失语等。本病发作频率每日可1次或多数,发作间歇期1日到3周不等,很少超过1个月。本病持续发作可达数日至月余,表现为精神混乱,也可表现为长时间地重复刻板动作,对外界失去反应,学习记忆及判断力丧失,行为离奇,可间断或同时有癫痫大发作表现。

本病多次发作后可影响智力和性格,使记忆力和理解能力减退。因此我们应积极预防小儿脑部外伤,防止高热惊厥反复发生。如有上述表现的患儿应送医院检查脑电图,及时确诊,有效、规则的治疗,可提高治愈率。 癫痫持续状态是持续性脑节律紊乱引起的长时间反复的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发作之间意识不恢复,多见于婴幼儿。分为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部分性癫痫持续状态、认知障碍性癫痫持续状态四种类型,以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对小儿危害最大。

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多由脑缺氧、缺血、颅内感染、电解质紊乱、高热惊厥、癫痫病程中突然停用抗癫痫药物所致,长时间的反复的全身抽搐,发作间期意识不恢复,易发生脑损伤,是儿科急症。当惊厥不止,氧和葡萄糖不足,代偿失调时,细胞和组织功能衰竭,脑的血液不足,并有全身代谢性酸中毒,心、肝功能紊乱,出现脑水肿和颅内高压,脑组织率先发生缺氧缺血性损伤。存活者可有严重的后遗症如脑萎缩、难控制的癫痫、智力落后、瘫痪等。

当小儿惊厥持续时间长和反复发作时,应送到医院抢救。如不及时处理,可因生命功能衰竭而亡,应尽量在1~2小时内控制发作。治疗原则包括:①选用疗效高的抗惊厥药物,如安定、硝基安定。少数无效的患儿可用苯妥英钠,迅速控制惊厥发作。②维持生命功能,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特别要注意避免脑水肿、酸中毒、过度高热、呼吸衰竭、低血糖等的发生。③ 控制惊厥的同时要积极寻找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④预防癫痫复发,在发作停止以后,立即开始长期抗癫痫药物治疗。